傳承不是分財產,別等到退休才想傳承,真正危險的是「什麼都沒準備」

傳承,不是什麼時候分完就結束的程序,而是現在就該展開的企業設計工程。

|誠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林民凱 博士/律師


為什麼傳承問題,常常「來不及」?

在我輔導過的家族企業中,有許多原本經營穩定的公司,最後卻敗在接班的爭議裡。不是因為家人不合,而是因為創辦人不願提早安排。

他們常說:「等孩子準備好再說。」但現實是,越成功的創業者,越難放手;越長久沒談接班,越難開始談

而當真正出現問題時(股權紛爭、經營權搶奪、繼承人無法進場),即便有制度也來不及補救,企業的命運往往就此轉折。

在多數企業主的心中,「傳承」經常被等同於「分財產」。

甚至不少創業者笑著說:「等我退休、身體撐不動了,再來交棒就好。」但真相是:當你真的準備退休時,往往已經太晚。

Line Album 2025.7.21 250722 4

我在諮詢現場見過太多類似的場景——
創辦人想放手,接班人卻沒準備好;治理制度空白、股權設計混亂,結果不是公司分裂、就是家人鬧翻。更糟的是,有人連要傳給誰,都還沒想清楚。

傳承不只是交人、交錢,更是:企業精神如何延續?領導責任怎麼交接?未來方向要由誰掌舵?


Line Album 2025.7.21 250722 5

如果數位轉型關注的是「現在的效率」,那麼傳承則關乎「企業的去向」。這兩者從來不是分開的議題,而是同一張藍圖上,一前一後的重要工程。

在數位轉型的推動過程中,多數企業專注於效率、制度、科技導入,但卻往往忽略了企業真正【永續】的關鍵——傳承

這不是財產如何分配的技術問題,而是一場關於責任、信任與未來願景的深刻選擇。

林民凱律師以多年法律與家族企業輔導經驗,提醒每位創業者:


Line Album 2025.7.21 250722 3

本次數轉工作坊特別邀請林律師精煉五大提醒,邀請大家在轉型之餘,重新思考企業與家族的長遠佈局:

1、企業主的抉擇,是永續的起點

傳承不只是交班的安排,更是創辦人價值與願景的延續。企業的命運,常始於創辦人的一念抉擇。

2、治理制度不能等到出事才補救

只有提早建構接班訓練、股權設計、家族協議等治理架構,才能避免日後爭產與經營權風暴。

3、法律,是預防意外的工具

預先部署法律工具,不僅能保障企業運作穩定,也能兼顧稅務規劃與資產配置。

4、任用與退場制度,必須制度化

97% 的台灣家族成員參與企業經營,卻僅 6% 建立任用或退場機制,這是一顆正在倒數的未爆彈。

5、真正的傳承,是價值觀的交棒

傳承的不只是資產,更是理念、責任與文化。企業精神是否被下一代理解、認同與接續,才是能否跨世代延續的關鍵。


三個關鍵提問,留給每位企業主:

    您想傳給下一代的,
    是企業?財產?還是一種人生信仰?

    該何時傳?
    傳給誰?怎麼傳?

    您願意提早開始,
    為企業找出最合適的治理路徑嗎?

    這些問題,沒有標準答案,但每位企業主都該為自己的企業與家族思考出一條路。